洛阳商业职业学院与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创新思政育人载体,10月24日下午,洛阳商业职业学院与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隆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双方携手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高校力量。
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创新思政育人载体,10月24日下午,洛阳商业职业学院与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隆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双方携手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高校力量。
有的人,名字本该刻在功勋碑上,最后却成了一团谁也看不透的迷雾。
1949年4月24日傍晚,太原外郭最后一声炮响沉闷落地,徐向前掸掉军大衣上的尘土,脑海里闪过老母亲屋檐下的油灯火光。离乡足足十七年,家人是否安好,他一直不敢细想。就在这天夜里,警卫员送来交通站刚转来的密信——家中平安。徐向前合上信纸,半晌才低声道:“阎百川到底
可现在的一些抗日剧里,战士们的伙食好得让人怀疑人生,砂锅羊肉端上来,还有人说“以后天天吃”,驴肉火烧热气腾腾,女战士却一脸嫌弃,有剧情里战士走进饭馆,张口就要“大一点的鲍鱼”。
结果呢,就搞出了这种红圆头子弹,本来是应急产物,却让日军士兵见了就腿软。弹头那玩意儿一钻进肉里,就开始翻滚撕扯,伤口大得像被野兽啃过。日本老兵后来回忆,肩膀中一枪,感觉整块肉都给生生挖空了。
十月的冀中大地,天高云淡,硕果压枝。在这片曾被先烈热血浸润的土地上,一座刚刚落成的红色地标——坐落于肃宁县万里村的八路军120师冀中抗战红色教育基地,正悄然唤醒一段尘封86年的烽火记忆。
山东海阳县抗日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支造型奇特的旱烟袋,烟袋嘴是用子弹壳做成的。这支烟袋的主人,是八路军胶东军区16团团政委张寰旭烈士。
秋日的太行山,在绵绵阴雨中更显巍峨。这天一早,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孔家峧村,年过半百、两鬓微霜的村民郭海波,哼着《庆祝反扫荡胜利小调》,又踏上通往村西北八路军无名烈士陵园的山路。他边走边仔细查看,不时弯腰清理台阶上的碎石、枯枝,“路要弄干净,不然八路军英烈‘回家
秋日的太行山,在绵绵阴雨中更显巍峨。这天一早,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孔家峧村,年过半百、两鬓微霜的村民郭海波,哼着《庆祝反扫荡胜利小调》,又踏上通往村西北八路军无名烈士陵园的山路。他边走边仔细查看,不时弯腰清理台阶上的碎石、枯枝,“路要弄干净,不然八路军英烈‘回家
1944年,一位外国友人用摄影机拍下了中国抗日战场实况,记录了八路军英勇抗日的真实场景。
1942年春,太行山区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武乡县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里,37岁的秦基伟蹲在土炕边,手指沾着草灰在地图上划拉。这位后来威震上甘岭的“秦大刀”,此时正皱着眉头——日军“九路围攻”刚被打退,可根据地还是被糟蹋得不轻,老百姓的粮囤空了,不少村庄只剩断壁残
他在1934、1937、1945的几次转身,构成了真实的弧线。
1943年的冬天,冷得格外刺骨。风从光秃秃的梧桐树梢上刮过,呜呜地响,像是谁家妇人压抑不住的哭声。
画面中,八路军战士穿着整洁如新、头发油光锃亮,伙食方面更是令人浮想联翩——鲍鱼、烤全羊、鱼子酱、牛排、红酒一应俱全,看得观众不仅出戏,甚至直呼:“比我吃的都好!”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西南部的蒋海、马楼、徐堂、葛集、大李楼五个村庄,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近日,记者走进巨野县柳林镇这“五大村”,聆听群众讲述“三请八路军”的抗战往事。
八路军战士围坐桌边,烤全羊冒着油光,梭子蟹堆成小山,有人还催着店小二 “要大鲍鱼”。
哨兵小李的目光牢牢锁定在那支蜿蜒而来的奇特车队上。车队停下,几名身着陌生制服的军官跳下车来,他们是“美军观察组”的第一批成员。
10月的江南水乡无锡,秋意渐浓,艺术氛围愈发炽热。作为小戏小品领域的年度盛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小戏大作无锡有戏”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于10月10日拉开帷幕。
1945年8月29日,国共双方在重庆就中国命运大事开始坐下来谈判。毛泽东主席也到了重庆,他还发表了一篇写于1936年2月,名为《沁园春·雪》的词一首,把蒋公介石先生气得够呛。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荧屏上掀起了一波主题创作热潮。在诸多作品中,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我是八路军》表现尤为突出,持续位列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